德善堂中醫 德善堂中醫

心悸可以吃什麼緩解

心悸是許多人都曾經歷過的不適感,尤其在香港這樣快節奏的城市,生活壓力大、飲食不均衡等因素更容易誘發心悸。從中醫角度來看,心悸的緩解可以通過飲食調理來實現。以下是一些適合緩解心悸的食物:

  • 紅棗:紅棗具有補血安神的功效,特別適合因心血不足引起的心悸。可以將紅棗與龍眼肉、枸杞一起煮成茶飲用。
  • 龍眼肉:龍眼肉能補益心脾,對於心脾兩虛導致的心悸、失眠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 百合:百合性味甘涼,能清心安神,適合陰虛火旺型的心悸患者。
  • 蓮子:蓮子有養心安神的功效,可以與茯苓、山藥一起煮粥食用。
  • 山楂:山楂能活血化瘀,適合因氣滯血瘀引起的心悸,但不宜過量食用。

此外,避免攝入過多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濃茶、酒精等,這些食物可能加重心悸症狀。飲食應以清淡、易消化為主,並注意規律作息,減少熬夜。

炙甘草湯心跳快

炙甘草湯是《傷寒論》中記載的經典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心陰心陽兩虛引起的心悸、心律不整等症狀。其組成包括炙甘草、生薑、人參、生地黃、桂枝、阿膠、麥門冬、麻仁和大棗,具有益氣養血、通陽復脈的功效。

對於心跳過快的患者,炙甘草湯可以調節心臟功能,穩定心律。現代研究也表明,炙甘草湯中的有效成分能夠改善心肌供血,減少心律不整的發作頻率。然而,使用炙甘草湯時需注意以下幾點:

  • 炙甘草湯適合心陰心陽兩虛的患者,若屬於痰火或氣鬱型心悸,則需配合其他藥物調理。
  • 長期服用炙甘草湯可能導致輕微水腫,因此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服用期間應避免生冷、油膩食物,以免影響藥效。

若服用炙甘草湯後症狀未完全緩解,可能是病因未完全對症,建議進一步就醫調整治療方案。

心悸中醫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心悸注重辨證論治,根據不同病因將心悸分為多種類型,並針對性地採用藥物、針灸等療法。以下是常見的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

中醫常用方劑包括:

  • 桂枝甘草湯:適用於心陽不足引起的心悸,症狀包括畏寒、手腳冰冷等。
  • 小建中湯:適合心脾兩虛的患者,表現為心悸伴隨食欲不振、疲勞等。
  • 黃連阿膠湯:用於陰虛火旺型心悸,症狀包括心煩、失眠、口乾等。

針灸療法

針灸是治療心悸的有效方法之一,常用穴位包括:

  • 內關穴:位於前臂內側,能寧心安神,緩解心悸。
  • 神門穴:在手腕橫紋上,有助於鎮靜心神。
  • 心俞穴:位於背部,能調節心臟功能。

針灸治療需由專業中醫師操作,通常每週進行2-3次,連續治療一個月後可見明顯效果。

心律不整看中醫還是西醫

心律不整的治療選擇中醫或西醫,需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和患者體質來決定。西醫通常採用藥物(如β受體阻滯劑)或手術(如心臟起搏器)治療,見效快,適合急性或嚴重病例。中醫則注重整體調理,通過藥物、針灸等方式改善體質,適合慢性或功能性心律不整。

對於輕度心律不整或伴有明顯體質失衡(如氣虛、陰虛)的患者,中醫治療可能更為適合。而嚴重的心律不整(如心房顫動伴隨血栓風險)則應優先考慮西醫治療,中醫可作為輔助手段。建議患者在就醫前諮詢專業醫師,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

吃心利正這種藥能治好心律不整嗎

心利正是一種用於心律不整的中成藥,其主要成分包括人參、麥冬、五味子等,具有益氣養陰、安神定悸的功效。對於輕度心律不整或功能性心悸,心利正可能有一定的緩解作用。然而,心律不整的病因複雜,心利正並不能根治所有類型的心律不整。

使用心利正時需注意:

  • 該藥適合氣陰兩虛型患者,其他類型的心律不整可能效果有限。
  • 嚴重心律不整患者應結合西醫治療,不可完全依賴中成藥。
  • 服用期間應定期監測心律,若症狀未改善或加重,需及時就醫。

總之,心利正可以作為輔助治療手段,但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不可盲目自行服藥。

怔忡中醫的深入解析

怔忡是中醫對心悸的深入描述,其病因多與臟腑功能失調有關。根據《濟生方》記載,怔忡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虛損怔忡

虛損怔忡多因長期勞累、久病體虛導致心氣血不足,表現為心悸伴隨乏力、面色蒼白等。治療上以補益心脾為主,常用方劑如歸脾湯。

陰火怔忡

陰火怔忡是由於陰虛內熱,虛火上擾心神所致,症狀包括心煩、盜汗、口乾等。治療宜滋陰降火,常用方劑如天王補心丹。

氣鬱怔忡

氣鬱怔忡多因情緒不暢、肝氣鬱結引起,表現為心悸伴隨胸悶、脅痛等。治療上以疏肝解鬱為主,常用方劑如柴胡疏肝散。

痰火怔忡

痰火怔忡是由於痰熱擾心所致,症狀包括心悸、胸悶、痰多等。治療宜清熱化痰,常用方劑如溫膽湯。

怔忡的治療需根據具體證型選擇合適的方法,同時配合情緒調節和生活方式改善,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心悸分四種 以針灸湯藥治療

由 張琛註冊中醫師 撰寫

德善堂中醫
德善堂中醫

張琛
註冊中醫師

註冊編號︰004843


德善堂中醫

據統計,在香港,約7%年齡65歲以上的長者有心房震顫。2014年,心房震顫的住院病人出院次數及住院病人死亡人數為8852人次,接近74.3%是年齡為65歲以上的長者。


不過,心房震顫並非長者專利,近年有年輕化趨勢。筆者近期就接收一位30多歲的女病人,她有嚴重心房震顫,導致心衰以至腎功能都出現問題,連下肢都有嚴重水腫。該位女病人經常出現心房震顫,有時心跳去到200下,需要安裝心臟起搏器。禍不單行的是,中風後進食大量薄血藥,導致卵巢黃體破裂而腹腔大出血,因此要做手術,身體愈來愈差。


也稱「怔忡」


在西醫角度,心房震顫是一種常見的心律不整現象。其起因是心房取代了正常由竇房結所擔任的發出訊號指揮心臟運作的功能,導致發作時心臟會出現快速紊亂的跳動。部分心律不整的患者感受到包括心悸、心慌、頭暈目眩、健忘、失眠、疲倦、氣促、胸悶或胸痛等症狀。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飲食不均衡、多慮難寐、應酬頻繁飲酒多、吸煙、暴飲暴食等,均是增加心血管風險因素的元兇。


中醫學而言,心房震顫即「怔忡」(一般稱為心悸),首見於《濟生方.驚悸怔忡健忘門》中「驚者,心卒動而不寧也;悸者,心跳動而怕驚也;怔忡者,心中躁動不安,惕惕然後人將捕之也」。導致怔忡的病因眾多。病人身體虛弱,脾腎陽虛,不能蒸化水液,停聚為飲,飲邪上犯,心陽被抑而發病;外邪乘虛而入,搏於血脈,造成心脈痹阻,營血運行不暢,或心血不足,心失所養,引起怔忡;陰虛火旺,上擾心神;久病大病,不能溫養心脈,均可引發。


各種病證


怔忡可進一步細分為虛損怔忡、陰火怔忡、氣鬱怔忡、痰火怔忡等4條病證:

1. 虛損怔忡:因臟腑氣血虛損所致的怔忡證。《不居集》卷二十二:「怔忡之病,心胸築築振動,惶惶惕惕,無時得寧者是也。」

2. 陰火怔忡:證見陰火上沖,頭暈目花,耳鳴齒落,或腹中作聲,怔忡不已。

3. 氣鬱怔忡:《不居集》卷二十二論氣鬱怔忡:「失意之人,懷抱抑鬱,氣生痰涎,涎與氣搏,心神不寧,脈必沉結,或弦者是也。」

4. 痰火怔忡:《丹溪心法.驚悸怔忡》:「時作時止者,痰因火動。」指出痰火怔忡發作的病機及症候特點。臨床多見於陣發性心動過速、神經官能症。


如出現心悸,視嚴重的程度,可用一些補血藥物,如炙甘草湯,甚至藥性較強的附子等。中醫認為此病根源在於心陽虛心血虛,正確治療的方式是讓心陽心血恢復正常。《傷寒論》亦記載了桂枝甘草湯、炙甘草湯、小建中湯等多個治療心悸的經典方劑。除湯藥外,針灸亦有奇效。主穴:以心經、心包經腧穴和相應俞、募穴為主。內關、神門、通里、心俞、厥陰俞、巨闕、膻中。

關注我們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