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療癌症上,中醫西醫可謂各有所長。西醫主要強於外科手術、內科化療,以病理實證為基礎,針對打擊腫瘤及癌細胞。中醫則以中藥調理和針灸,調理患者五臟六腑機能和體質,調整免疫力,從而減低腫瘤擴散風險。目前世界各地研究並沒有反對癌症患者同時服用中西藥,臨床上有針對性地作出治療能明顯提升患者生存質量,一般中西藥相隔2小時服用即可,具體情況請諮詢註冊中醫和有關主診醫生。
從中醫角度來說,「發物」是指身體對某種食物或致敏原不能耐受,有機會加重病情或影嚮癒後,腫瘤易於擴散或增加復發的機會。常見被認定為發物的食物包括:蝦、蟹、羊肉、豬肉、母雞、雞蛋、奶等,患者應盡量少吃,並非禁吃。注意保持均衡飲食,平衡身體營養吸收對病情穩定和康復非常重要。
1)如果高齡患者或體質虛弱者,經過西醫腫瘤專科醫生評估認為不能從手術、化療或放療中獲益者,可以尋求中醫藥為主要治療;
2)化療間歇期的病人,中藥能有助減輕化療毒副反應,增強體質,為下次化療做好準備;
3)接受放射治療的病人,可以服用中藥減輕放療不良反應;
4)已經完成放療/化療療程的病人,中醫藥可以鞏固療效,減輕放療/化療毒副反應,提升生存質量。
中醫認為,高血壓病變主要在心、肝、腎臟,故治療應以調整相應臟腑之陰陽盛衰為要旨。中醫常通過「除濕化痰」、「活血化瘀」和「平肝熄風」等方法,施以白朮、茯苓、澤瀉等以促利尿,擴張血管;或利用丹參、川芎、三七等鬆弛血管,使血液流動通暢;或以鉤籐、天麻、石決明等鎮靜安神,調節神經傳遞,以達到協同或增強整體降壓功效。但由於每個人的發病和狀態各有不同,進行中藥治療務必要經過註冊中醫師診斷。
1)飲食要以清淡為主,少吃太鹹的食物如鹹魚、腐乳、鹹蛋、豆豉、蝦醬、話梅、榨菜等。
2)不要暴飲暴食,保持理想體重。吃適量澱粉質食物,如粥、粉、麵、飯、麵包、薯仔等。少吃糖類食物,如糖果、甜餅、雪糕、甜品等。
3)少吃脂肪及高膽固醇食物,如豬油、油條、奶油、豬腦、鵪鶉蛋、魷魚、墨魚等。
懷孕後是可以看中醫的,一些常見的孕期不適症狀,包括:懷孕初期的頭暈、噁心、嘔吐、倦怠等情形;或是懷孕期間胎動不安、陰道出血、腹痛等癥狀;以及懷孕後期出現便秘等情況,中醫治療效果都是非常不錯。
基本上,中藥是很天然、穩定、安全的。孕婦於懷孕中可服用補氣、補腎的中藥安胎,例如:桑寄生、續斷、杜仲、阿膠、黃耆、白朮等。但也有一部分中藥在孕期禁止使用,如:峻下逐水藥的甘遂、大戟、芫花,破氣破血的水蛭、三稜、地鱉蟲,有小毒的全蠍、蜈蚣、巴豆等。所以孕婦服用中藥須特別小心,應該事前徵詢專業中醫師的意見。
1)孕後初期避免進食寒涼食物,容易引起流產;
2)宜少吃蝦、蟹及貝殼類的海鮮;因海鮮屬於寒涼性食物,較易引起皮膚過敏反應;
3)孕婦不宜飲酒,因為酒精會通過胎盤進入胎兒血流,造成流產及「胎兒酒精症候群」;
4)切勿進食生冷未煮過的食物,避免大腸杆菌入胎而引起胎兒感染;
5)易影響孕婦荷爾蒙的食物,例如:豆漿、木瓜、蘆薈等。
生暗瘡或粉刺的成因,一般與脾胃濕毒内蘊(過食辛辣、燥火、味濃、肥膩、酒精等食品)、肝火壅盛(情志失調、內分泌功能紊亂)、肺經風熱(吸煙、經常吸入或接觸化學性物品和灰塵)、大腸積熱(便秘、便血等)有關,至於屬何種類別,建議經專業中醫診斷後,再作針對性處理。
1)針灸部位出現皮膚感染、不明腫塊、出血等狀況;
2)過度勞累、飢餓、虛弱、精神緊張、情緒不穩、鬱燥或其它精神病患者;
3)以前有暈針的情況,包括頭暈、心悸、冒冷汗、全身發麻、無力、發抖等;
4)小兒囟門未閉合;
5)其他人士例如糖尿病患者或孕婦,如欲進行針灸治療前,建議先諮詢專業中醫師的意見。
1)貼灸後,局部皮膚輕度灼熱或起小水泡屬正常現象。如問題持續一段較長時間仍未減退,建議諮詢中醫;
2)建議貼灸1-2小時後再洗澡或濕水,貼灸部位1日內盡量避免接觸冷水;
3)忌吃生冷和辛辣的食物,戒吃魚蝦、雞等容易導致過敏的食物。
體質熱的人是可以艾灸的。艾灸具有雙向調節功能,通過經絡的傳導,來調整身體的寒熱虛實。 灸法能以熱引熱,使熱外出。艾灸通過局部血管擴張而加快血液速度,帶走多餘的熱量,這是人體的正常調節機制。 另一方面,灸法亦能散寒,又能清熱,說明對身體原來的功能狀態起到雙向調節作用。艾灸的熱是持久的,灸的時間長了,就能把體內的寒濕趕出來,達到治病養生的目的。
1)局部皮膚有灼熱感,呈現紅赤色,數小時後可消退;
2)「暈灸」,包括頭暈、眼花、噁心、心慌等不適症狀,一般數分鐘後會復原,如問題持續或嚴重,便要馬上向中醫求助;
3)如治療後出現灸瘡或小水泡,無需特別處理,若水泡較大,建議向中醫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