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試過早上起床時覺得手指僵硬、腫脹疼痛,膝蓋或手關節發熱嗎?或是每次一到下雨天、季節變更時,就會關節痛?這或是風濕病的症狀!患者尋求如何治療風濕的方法時,第一時間總是想到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或是進行物理治療,但其實這些方法未必人人適用,而且用錯治療手段,反而會延誤診治,令關節變形。
何謂風濕?
風濕性疾病是指影響骨骼、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的一組疾病。西醫所指的風濕病屬於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範疇,大致可分為10類,包括200種疾病。常見風濕病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痛風症、硬皮症、強直性關節炎、紅斑狼瘡症、血管炎、骨關節炎、柔軟組織風濕症及骨枯等。目前,西醫認為大多數風濕病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但一般是由於自身的免疫異常反應,引致骨骼、關節、肌肉及組織損傷所致。
中醫如何定義風濕病?
中醫將各種的關節痛都統稱為「痹證」,中醫古籍《黃帝內經》提及「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其發生與風邪、濕邪、寒邪阻滯經絡、脾胃肝腎氣血陰陽不足、衛外不固有關,所以中醫亦有時稱痛症或痹症為風濕痛。中醫學認為身體出現痛症是由於經絡不通或經絡失養,所謂「不通則痛」、「不榮則痛」,這兩個病因既可單獨出現,又可在互相影響下同時發生。
.經絡不通:由於外感風、寒、濕邪,或身體本屬脾胃虛寒型,而內生寒濕,夾雜外感之邪,阻滯經絡,繼而「不通則痛」而發為痛症。
.經絡失養:身體或因其他疾病導致虛耗,身體氣血不足以滋養筋脈而發為痛症。又因風、寒、濕邪長久滯於經絡,導致氣血不能滋養筋脈,而發為關節痛,令身體同時出現「不通則痛」、「不榮則痛」。
風濕有哪些常見症狀?
風濕性疾病的臨床表現包括:多個關節腫脹疼痛、發熱、麻木、關節屈伸不利、皮膚出現紅斑或結節、身體疲倦乏力或晨僵、低燒及類似感冒的症狀,或是天氣變化時關節不舒服。有些風濕病患者更會出現手指或腳趾遇冷時出現明顯發白、發紫或發紅的現象,醫學上稱為「雷諾氏現象」(Raynaud Phenomenon)。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會出現持續6星期以上,3個或以上的關節紅腫、熱、痛。
西醫如何治療風濕病?
西醫對風濕性疾病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物理治療、手術治療,其中以藥物治療為主。在考慮如何為風濕患者進行治療前,西醫會因應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及臨床需要,以處方止痛藥、非類固醇抗炎藥、生物製劑、免疫抑制劑或皮質類固醇等藥物。
然而,在患者嘗試藥物治療之前,也應考量每種藥物所產生的副作用,從而決定應否服藥,甚或考慮如何以其他方式治療風濕。西藥常見的副作用包括消化不良、腸胃不適、肝臟受損、肝酵素升高,及容易發生上呼吸道感染等。不少風濕性疾病的患者經常面對身體長期疼痛及西藥副作用兩方面的壓力,所以很多時候都會同時向中西醫求診,了解雙方如何治療風濕,助其改善病情。
中醫如何治療風濕病?
中醫治療風濕病的特色在於中醫的整體觀及個人化。中醫師會望、聞、問、切四診綜合分析患者的體質及病況,再考慮如何為患者制定風濕治療的適切方案,達至精準治療。
而中醫在決定如何治療風濕病症時,會根據患者體內邪氣的差異,區分為「風痺」、「寒痺」、「濕痺」、「熱痺」等,才根據每個病患的具體病因辨證施治,故此治療上均以祛風、散寒、除濕、清熱及疏經通絡為主。
中醫的治療方案亦較多元化,除了根據上述體質處方中藥外,也會利用針灸拔罐等理療、中藥外洗等,減少痛楚、緩解病情。
一、針灸拔罐
針灸除了通經活絡止痛外,亦同時防止關節因長期發炎而出現的畸形;急性期的紅、腫、熱、痛可用刺絡拔罐來為關節消腫,減輕關節壓力。緩解期用中藥配合針灸治療改善體質,減少關節疼痛發作的次數和疼痛程度。
二、中藥外洗
無論發作期或緩解期都可配搭中藥外洗浸泡,令藥物直達痛楚關節,同時利用溫度改善血液循環。
有些長期服用西藥的風濕患者,擔心中藥會加重肝功能的負擔,此時可以選擇針灸或中藥外洗這些對肝臟無害的治療手段來緩解病情。
中醫如何透過飲食治療控制風濕?
中醫很重視飲食對身體的影響,針對風濕更要特別注意固護脾胃,因為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若脾胃功能衰弱或受阻,氣血生化繼而減少,會導致筋脈失養,出現「不榮則痛」,同時氣虛無力推動血液運行,加上風、寒、濕邪阻滯經絡,出現「不通則痛」而發為關節痛。
此外,脾胃氣虛,即消化功能減退,食物不能完全消化會造成「內濕」。濕重患者除了有經絡受阻的情況之外,很多時候同時出現肥胖。過重會加重關節的負擔,所以飲食調控,固護脾胃消化系統及控制體重對風濕病患非常重要。
風濕病人也應避免進食生冷,包括低於室温及未經煮熟的食物,因生冷食物會損害脾胃功能。另外,亦建議病人減少進食甲殼類海鮮,因為各種甲殼類海鮮屬「陰寒」食物,會損害脾胃,而且甲殼類的異性蛋白會引起免疫異常反應,誘發關節炎的發生。
總括而言,中醫建議風濕病患應避免進食高脂肪、高膽固醇、高鹽份食物,要多攝取鈣質、維他命A、C、E等元素以加強骨骼及身體的免疫力,避免風濕發作或惡化。
風濕治療個案分享
一名年約50歲,停經1年的患者,求診時主訴為雙側肩關節、腕關節、掌指關節、踝關節痠痛,未見紅腫,但病情反覆,且早上經常出現關節僵硬的症狀,多數於沐浴或活動1小時後改善。患者沒有家族風濕病史或其他慢性病史,但西醫抽血檢查提示類風濕因子呈陽性、紅血球沉降率升高,故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指西醫替她處方消炎止痛藥及抗風濕藥,但考慮到西藥可能帶來的副作用而拒絕服藥,希望以針灸治療。
中醫師針對患者的關節痛進行針灸治療,選穴以關節周圍為主,包括肩髎、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八邪等,以疏通關節附近經絡,活血通絡止痛,同時取中脘、氣海、關元、血海、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太沖來調整患者全身氣血運行。患者每週接受2次針灸治療,兩週後關節痠痛減輕,晨僵時間稍縮短,經商量後患者同意配合內服中藥繼續治療。
患者的治療持續了兩年,每週接受1-2次針灸,中藥每週服3-5天,及每星期抽數十分鐘做運動,兩年間雖然有小關節的紅腫熱痛發作,但每次堅持使用中藥及針灸治療,效果良好,期間每半年到公立醫院接受血液檢查,紅血球沉降率持續下降至接近正常水平,而且肝、腎功能一直維持正常水平,全身關節X-線檢查未見關節損害,至今患者表示未有關節痛發作。
最後,也想提醒一眾患者,無論是選擇西醫還是中醫治療,都應配合運動護理。適當的運動可強化肌肉、穩定關節、改善活動能力,有助增強身體的柔韌性,減輕關節痛楚。適當的負重運動也能強化骨骼,減低骨質疏鬆的風險,更可增強心肺功能,令病人體能得以改善,因此在正確指導下的肌肉鍛練,對風濕病患有莫大益處。
常見問題
1.初期/風濕輕症患者搽藥油能痊癒嗎?
風濕症狀較輕的患者偏好使用藥油按摩關節,但這個方法只能暫時舒緩腫痛情況,並不能令風濕病痊癒。
2. 為何風濕常在潮濕天氣發作?
中醫的理論認為濕屬陰邪,而在雨天和潮濕的天氣,濕邪容易入侵體內,傷害人體的陽氣而導致血行不暢,阻滯氣機,使濕邪容易滯於關節而發為關節炎。
上一篇:新春暴食易積滯 中醫健康飲食心法
下一篇:紅斑狼瘡 切忌補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