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善堂中醫 德善堂中醫

高血壓的中醫辨證與治療原理

高血壓在中醫理論中被歸屬於「眩暈」、「頭痛」、「肝陽上亢」等範疇,其病因多與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不暢相關。中醫認為,高血壓並非單純的血壓數值問題,而是全身陰陽失衡的表現。例如,長期情緒緊張可能導致「肝氣鬱結」,進而化火,引發「肝陽上亢」;飲食不節則可能形成「痰濕內阻」,影響氣機升降。這些病理機制與西醫的「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血管內皮功能障礙」等觀點雖有差異,卻能相互補充。

中醫治療高血壓的核心在於「標本兼治」。針對「肝陽上亢」型患者,常用天麻鉤藤飲加減,以平肝潛陽;對於「痰濕中阻」者,則以半夏白朮天麻湯為主方,化痰祛濕。值得注意的是,中醫強調「同病異治」,即使同為高血壓,不同體質的患者用藥可能截然不同。例如,伴有腰膝酸軟的腎陰虛患者,需加入熟地黃、山茱萸等滋補肝腎之品,這與西醫的標準化用藥模式形成鮮明對比。

中藥降壓的科學依據與臨床應用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許多傳統中藥具有明確的降壓作用。例如,鉤藤中的鉤藤鹼能阻斷鈣離子通道,類似於西藥的鈣離子拮抗劑;丹參所含的丹參酮可改善微循環,減少血管阻力。臨床常用的複方如「鎮肝熄風湯」,不僅能降低血壓,還可改善患者的頭脹、失眠等伴隨症狀,這正是中醫整體調理的優勢。

對於高血壓併發症,中藥亦展現獨特價值。如「血府逐瘀湯」能改善血液黏稠度,預防血栓形成;「六味地黃丸」則適用於腎性高血壓引起的蛋白尿。香港常見的濕熱氣候易加重痰濕型高血壓,此時可配伍藿香、佩蘭等化濕藥,體現中醫「因地制宜」的治療智慧。

中醫非藥物療法的輔助作用

除了中藥,針灸在高血壓治療中亦有顯著效果。太衝、風池等穴位被證實能調節自主神經功能,其機制與抑制交感神經興奮性相關。耳穴貼壓則便於患者長期自我保健,常用降壓點、神門等耳穴。推拿方面,頭部循經按摩配合湧泉穴按壓,能緩解高血壓導致的頭暈目眩。

氣功如八段錦中的「搖頭擺尾去心火」招式,可引火下行;太極拳的緩慢呼吸則能降低血管緊張度。這些方法特別適合香港工作壓力大、缺乏運動的上班族,每日練習20分鐘即有助穩定血壓。

高血壓患者的日常調攝要點

飲食方面,中醫強調「五味調和」。芹菜汁、菊花茶等具平肝功效;海帶、冬瓜利水滲濕;山楂、黑木耳能活血化瘀。需避免過食辛辣(如麻辣火鍋)以免助陽化火,亦忌高鹽食物加重水鈉瀦留。香港人喜愛的老火湯宜減少肉類,改用百合、蓮子等清補食材。

情志調攝尤為關鍵。《黃帝內經》云「怒則氣上」,臨床常見患者在情緒激動後血壓驟升。建議通過書法、園藝等活動怡情養性,必要時可用玫瑰花、合歡皮等疏肝解鬱藥茶。睡眠方面,子時(23:00-1:00)前就寢有助肝血歸藏,對陰虛型高血壓患者尤其重要。

中西醫協作治療的實踐策略

對於二期以上高血壓,中醫並不排斥與西藥聯合使用。例如鈣離子拮抗劑可與滋陰潛陽中藥配伍,既能減少西藥用量,又可改善口乾、下肢水腫等副作用。需注意的是,突然停用降壓藥可能導致反跳性高血壓,因此任何方案調整都應在醫師指導下進行。

香港醫管局近年推動「中西醫協作計劃」,針對頑固性高血壓,由中醫師與西醫共同制定個性化方案。研究顯示,這種模式能使血壓達標率提升15%-20%,同時顯著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對於藥物過敏或肝腎功能異常者,中醫治療更提供了一種安全替代選擇。

高血壓急症的中醫應急處理

當血壓突然升高至180/120mmHg以上,出現劇烈頭痛、嘔吐等症狀時,應立即就醫。在等待救治期間,可針刺人迎、曲池等穴位輔助降壓;或用吳茱萸粉醋調敷湧泉穴引火下行。家中常備的安宮牛黃丸雖有清熱開竅之效,但需嚴格辨證使用,誤用可能加重病情。

預防高血壓危象,平時可定期監測血壓,尤其注重晨峰血壓管理。中醫的「子午流注」理論認為,清晨3-5時(寅時)肝氣旺盛,此時服用平肝藥物效果更佳。對於更年期女性出現的波動性高血壓,逍遙散加減能調和肝脾,穩定自主神經功能。

特殊人群的高血壓中醫調理

老年高血壓多屬「本虛標實」,治療宜補益肝腎為主,佐以化瘀通絡。常用何首烏、桑寄生等補腎藥,配合少量川牛膝引血下行。孕婦高血壓則慎用活血峻藥,可選用桑葉、黃芩等安全平肝之品,配合足三里艾灸健脾益氣。

青少年原發性高血壓近年增多,多與學業壓力相關。這類患者往往舌紅少苔,脈弦細,屬「肝鬱化火」證型。除用丹梔逍遙散疏肝清熱外,心理疏導與減少電子產品使用同樣重要。中醫的「治未病」理念在此類早期干預中尤具價值。

中醫防治高血壓 優勝在何處?

由 張琛註冊中醫師 撰寫

德善堂中醫
德善堂中醫

張琛
註冊中醫師

註冊編號︰004843


德善堂中醫

高血壓在香港非常普遍,並呈現出年輕化趨勢。衛生署一項調查顯示,15歲以上約有27%的人血壓偏高。筆者身邊也有不少人時常會問起,怎麼預防、治療高血壓。


高血壓是一種以動脈血壓持久升高為特徵的疾病。西醫一般通過降壓藥或手術進行應急處理。降壓藥只起到控制作用,並且需要長期服用,除了會有依賴性和抗藥性,容易造成血壓時高時低;還可能對腎造成損傷,甚至增加患上糖尿病或癌症的風險。手術療法又會對病人的身體造成創傷,尤其年老體弱的病患,未必有足夠的「精氣神」能承擔手術帶來的消耗。


相對於西醫「控制」血壓的做法,中醫則是把診治焦點放在「造成血壓升高的原因」上,例如作息不正常、長期睡眠不良,造成「陰虛陽亢」,或代謝不良而成「痰濕阻逆」,然後針對不同原因,給予治療。


中醫講究辨証論治,根據每位患者的實際証候來制定治療方法。中醫認為高血壓病變主要在心、肝、腎臟,故治療應以調整相應臟腑之陰陽盛衰為要旨。針對高血壓,中醫常通過「除濕化痰」、「活血化瘀」和「平肝熄風」等方法,施以白朮、茯苓、澤瀉等以促利尿,擴張血管;或利用丹參、川芎、三七等鬆弛血管,使血液流動通暢;或以鉤籐、天麻、石決明等鎮靜安神,調節神經傳遞,以達到協同或增強整體降壓功效。筆者再次提醒,每個人的發病和狀態各有不同,進行中藥治療務必要經過註冊中醫師診斷。


此外,高血壓是持久的,患者必須堅持長期治療調養,以達到降血壓、消除症狀、預防併發症的目的。保持良好生活習,堅持鍛鍊身體,再配合中醫藥保健等預防措施,便可以大大減低高血壓的發生概率。

關注我們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