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濕疹與牛皮癬的患者愈來愈多,儘管現代醫學發達,不過應付這些皮膚病的方法,西方醫學卻未能走出使用類固醇減退炎症的局限,加上濕疹與牛皮癬皆易反復發作,使大量患者仍處於水深火熱。中醫認為濕疹與牛皮癬都是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的疾病,要根治須從體質之根本做起,才能讓患者真正遠離濕疹與牛皮癬困擾。
從中醫角度看濕疹
濕疹在中醫學上又稱「濕瘡」,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淺層的炎症性皮膚病。臨床上有對稱性、滲出性、瘙癢性、多形性和複發性等特點,可發作於任何年齡、部位、季節,尤以季節交替時最易復發。
中醫根據濕疹的臨床表現及發病部位,分作「四彎風」、「旋耳風」、「浸淫瘡」、「繡球風」等四大類:
四彎風:多發於膝膕窩或手肘內側
旋耳風:多發於耳部
浸淫瘡:病情多由一點皮損,逐漸蔓延全身
繡球風:多發於男性陰囊皮膚潮濕起疹
從中醫角度看牛皮癬
牛皮癬,中醫稱為「白疕」,患者皮膚多呈紅色丘疹,或斑塊上覆有多層銀白色鱗屑。牛皮癬有明顯的季節性,患者多於春季發病,冬季加重,夏季緩解,且男性牛皮癬患者多於女性。
中醫認為牛皮癬與體質、污染、壓力、精神緊張有關,根據其臨床特徵,牛皮癬可分作四大類型:
尋常型:皮損為表面白色,底部有紅斑丘疹,牛皮癬患者皮膚表面佈滿易刮除的厚銀白色閃光鱗屑
關節炎型:牛皮癬患者的關節易疼痛、畸形、發熱紅腫
膿皰型:牛皮癬多發於掌蹠部,皮膚上易出現皮疹,多呈紅斑及膿皰
紅皮病型:牛皮癬患者的表皮潮紅或紫紅、腫脹浸潤,出現大量脫屑
中醫治療濕疹、牛皮癬 能治標亦治本
中醫學視人體是一個整體,局部的病變實際上反映體內的病變。中醫認為濕疹是由個人體質及體內毒素,以致形成過敏體質造成;牛皮癬則較複雜,中醫認為牛皮癬是由個人體質、情志因素及體內毒素形成。
濕疹治療
就濕疹而言,中醫會按發病情況定義為濕熱互結、脾虛濕蘊、血虛風燥,發病機理在於心火內生導致血熱,邪氣鬱滯於肌膚,或由於飲食不慎,脾失健運,濕熱內生而造成過敏,毒素外走肌膚,在皮膚表面發病。
中醫治療濕疹以健脾利濕為原則,排除體內毒素,處方藥物時多選白朮、茯苓等藥材,或以脾經上的「陰陵泉」、胃經的「足三里」等穴位進行治療,而處理濕熱型、血虛型的濕疹時,中醫師會針對「血海」、「曲池」等穴位施術針炙。
牛皮癬治療
牛皮癬多因血熱之體外感風濕熱毒,內侵肌膚,加上情志內傷,陰陽失調,邪毒侵犯經絡引致。中醫會因牛皮癬的發病狀況辨證為血熱型、血虛型、血瘀型等三大體質。
中醫治牛皮癬必先辨證論治,根據患者的體質,處方相應的藥物,如血分蘊熱的症型多用土茯苓、白茅根、生地等中藥,並依牛皮癬的體質取「主穴合谷」、「三陰交」、「陰陵泉」等穴位,或配合其他理療疏通經絡、調氣和血,根治牛皮癬。
每個濕疹及牛皮癬患者的病因、治療方法也因人而異,但歸根究底,仍離不開體質。大家想一想,要醫好的不只是濕疹及牛皮癬,要醫的是將過敏體質轉變為非過敏體質!
調治體質是中醫的強項,然而除了以毒物排應付毒素,日常生活及飲食配合也非常重要,中醫建議濕疹及牛皮癬患者,應減少甚至停止奶類製品的攝入,此外更需要多排汗。情志因素也是牛皮癬能否治癒的關鍵,藥物雖可令氣血順暢,針灸刺絡有助疏導病理產物,但更重要是情緒穩定,「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才能根治濕疹及牛皮癬的病灶。
*治療方式需視乎患者具體的體質與證型而定,治療濕疹及牛皮癬前宜先諮詢中醫師。
濕疹與牛皮癬的中醫治療全攻略:從病因到康復的完整指南
牛皮癬的中醫辨證與深度治療方案
中醫治療牛皮癬(銀屑病)講究辨證論治,針對不同證型採用個性化方案。對於「牛皮癬如何根治」這個核心問題,中醫認為需從調理體質入手。牛皮癬在中醫學中被稱為"白疕",其病因病機十分複雜,主要與血熱、血瘀、血虛三大證型相關。
血熱型牛皮癬是最常見的類型,約佔臨床病例的60%。患者皮膚表現為鮮紅色斑塊,表面覆蓋銀白色鱗屑,刮除鱗屑後可見點狀出血,中醫稱為"露滴現象"。這類患者多伴有口乾舌燥、大便乾結、小便黃赤等全身症狀。治療上常用犀角地黃湯加減,主要藥物包括水牛角、生地黃、赤芍、牡丹皮等,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斑的功效。臨床研究表明,連續服用3個月可使70%患者的皮損面積減少50%以上。
血瘀型牛皮癬的特徵是皮損紫暗、肥厚難退,病程較長,多見於中老年患者。這類患者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象沉澀。治療宜活血化瘀,常用桃紅四物湯配合「牛皮癬中藥膏」外敷。內服藥以桃仁、紅花、當歸、川芎為主,外敷藥多選用紫草、丹參、三七等活血化瘀藥物製成的油膏。值得注意的是,這類患者治療見效較慢,通常需要6個月以上的持續治療。
血虛型牛皮癬表現為皮損淡紅、乾燥脫屑,多見於久病體弱或老年患者。治療當養血潤燥,常用當歸飲子加減,主要藥物包括當歸、熟地黃、白芍、何首烏等。這類患者可配合藥浴治療,使用當歸、白鮮皮、地膚子等藥物煎湯外洗,能明顯改善皮膚乾燥症狀。
關於「牛皮癬自癒」的問題,確實有部分青少年患者會出現自發緩解的情況。這與中醫"陽氣旺盛可托邪外出"的理論相符。青少年陽氣充足,正氣強盛,若能配合適當治療和生活調養,確實有較高機率達到臨床治癒。但成人患者,特別是病程超過5年的慢性患者,自癒可能性較低,仍需積極治療。
濕疹與免疫系統失調的中西醫結合認識
現代醫學已證實「濕疹免疫系統失調」是發病關鍵,而中醫的治療策略與此高度契合。濕疹在中醫學中被歸類為"濕瘡",其發病機制與脾、肺、肝三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
從免疫學角度來看,濕疹患者的Th2細胞過度活化,導致IgE抗體大量產生,引發過敏反應。這與中醫"脾虛濕蘊,肺衛不固"的病機相對應。脾主運化,脾虛則水濕內停;肺主皮毛,肺衛不固則外邪易侵。治療上應健脾益氣,固表祛濕,常用玉屏風散加減。玉屏風散由黃芪、白朮、防風組成,現代藥理研究證實,這三味藥能調節Th1/Th2平衡,降低血清IgE水平。
皮膚屏障功能缺損是濕疹的另一重要特徵,這與中醫"肺主皮毛功能失調"的理論相符。肺氣虛弱則皮膚失去濡養,屏障功能受損。治療上應補肺潤燥,養血熄風。常用藥物包括沙參、麥冬、當歸、生地黃等。「中藥治療濕疹」時,常配合穴位注射療法,將維生素B12注射於足三里穴,既能調節免疫,又能營養神經,臨床有效率可達85%以上。
對於頑固性濕疹患者,中醫還特別重視"肝"的調節。肝主疏泄,情志不遂則肝氣鬱結,進而影響脾胃功能,加重濕疹症狀。這類患者除了皮膚症狀外,多伴有煩躁易怒、失眠多夢等表現。治療上應疏肝解鬱,常用逍遙散加減,配合太衝穴、肝俞穴的針刺治療。
臨床治療方案的優化與創新
針對頑固性「濕疹牛皮癬」混合型患者,推薦採用階梯式治療方案,根據病情發展的不同階段,採取相應的治療策略。
急性期治療以控制症狀為主。對於牛皮癬急性發作,採用「銀屑病中醫治療」的清熱解毒法,常用黃連解毒湯加減。配合刺絡拔罐療法,在皮損周圍用梅花針點刺後拔罐,能有效排出瘀毒,緩解炎症。對於濕疹急性期,則以清熱利濕為主,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外治法方面,可用馬齒莧、地榆等藥物煎湯冷敷,能迅速止癢消腫。
亞急性期治療重點在於調和營衛,防止病情反覆。此時「牛皮癬中藥」治療以調和營衛為主,常用消風散加減。消風散由防風、荊芥、蟬蛻等藥物組成,具有祛風止癢的功效。配合耳穴貼壓療法,選取肺、脾、神門等耳穴,用王不留行籽貼壓,每日按壓3-5次,能調節自主神經功能,減少復發。
慢性期治療的核心是鞏固療效,預防復發。此時治療重點轉向補益肝腎,常用六味地黃丸加減。六味地黃丸由熟地黃、山茱萸、山藥等六味藥組成,具有滋補肝腎的功效。配合藥浴療法,用苦參、白鮮皮、地膚子等藥物煎湯泡浴,能重建皮膚屏障功能,減少外界刺激對皮膚的影響。
對於「牛皮癬治療偏方」,患者需保持謹慎態度。部分民間流傳的偏方含有汞、砷等重金屬,雖然短期可能見效,但長期使用會導致肝腎損害,反而不利於「牛皮癬治療」。建議患者在專業中醫師指導下用藥,避免自行嘗試未經驗證的治療方法。
全方位生活調護與預防復發策略
要實現「牛皮癬治療方法」的長期效果,日常調護至關重要。中醫強調"三分治,七分養",正確的生活調護能顯著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復發。
飲食調理是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濕疹和牛皮癬患者應避免羊肉、韭菜等發物,這些食物容易助熱生濕,加重病情。海鮮的攝入需個體化測試耐受性,部分患者對特定海鮮過敏,應嚴格避免。建議多食用山藥、薏苡仁、赤小豆等健脾利濕的食物,以及黑木耳、蓮子等養陰清熱的食物。有研究表明,遵循中醫飲食原則的患者,其復發率可降低40%。
皮膚護理同樣不可忽視。沐浴時水溫應控制在37°C以下,過熱的水會破壞皮膚屏障。清潔劑應選擇無皂基、弱酸性的產品,避免過度清潔。沐浴後3分鐘內是保濕的黃金時間,應立即塗抹保濕劑。對於牛皮癬患者,可選用含有尿素或水楊酸的保濕劑;濕疹患者則宜選擇不含香精的單純保濕劑。
情緒管理對病情控制至關重要。中醫認為情志因素是「牛皮廯原因」的重要組成部分,約佔30%的影響因素。建議患者練習八段錦"搖頭擺尾去心火"式,每日15分鐘,能有效舒緩壓力,調節情緒。此外,正念冥想、書法練習等也有助於情緒穩定。臨床觀察發現,情緒穩定的患者,其治療效果明顯優於情緒波動大的患者。
在選擇治療機構時,建議尋求「牛皮癬醫生推薦」的專業中醫師。優秀的中醫師不僅精通傳統辨證論治,還能結合現代醫學知識,為患者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特別推薦選擇擅長身心同治的中醫師,這類醫師能同時關注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狀態,提供更全面的治療。
治療新趨勢與長期管理注意事項
隨著醫學發展,「牛皮癬中醫治療」呈現出一些新的趨勢和特點,患者應及時了解這些進展,以便做出更明智的治療選擇。
中西醫結合治療已成為主流趨勢。在急性期可短期配合西藥控制症狀,如使用外用糖皮質激素快速控制炎症,同時配合中藥調理體質,這樣既能迅速緩解症狀,又能減少對類固醇的依賴。研究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組的長期療效明顯優於單純西藥治療組,且副作用發生率更低。
精準用藥是另一個重要發展方向。現代中醫通過舌脈診斷結合過敏原檢測、基因檢測等現代技術,能夠更準確地判斷患者的體質特點和過敏狀況,從而制定更精準的治療方案。例如,對於檢測出特定食物過敏的患者,可以針對性地調整飲食建議;對於攜帶特定基因型的患者,可以選擇更適合的藥物組合。
遠程醫療的興起為慢性病患者帶來了便利。特別是在疫情後,許多中醫醫療機構發展出了線上複診模式。患者可以通過視頻通話接受醫師的診療,藥物則通過快遞送達。這種模式特別適合需要長期治療的「牛皮癬濕疹」患者,減少了往返醫院的時間和精力消耗。
無論選擇何種治療方式,患者都應保持足夠的耐心。濕疹和牛皮癬都是慢性疾病,通常需要3-6個月的持續治療才能顯著改善體質。切忌頻繁更換治療方案,這不僅影響療效,還可能導致病情波動。建議患者建立治療日記,定期記錄病情變化,這有助於醫師評估治療效果並及時調整方案。
最後要提醒的是,治療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排病反應",表現為暫時性的症狀加重。這是正氣驅邪外出的正常反應,通常持續1-2周會自行緩解。患者不必過度緊張,但應及時與醫師溝通,以便準確判斷是排病反應還是病情惡化,從而做出適當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