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善堂中醫 德善堂中醫

經痛難以舒緩怎麼辦?中醫師:「可能是身體發出警號!」

由 何昕註冊中醫師 撰寫

德善堂中醫
德善堂中醫

何昕
註冊中醫師

註冊編號︰005733


德善堂中醫

經痛困擾著許多女性,她們大多選擇吃止痛藥來舒緩經痛,但同時亦有不少經痛嚴重者欲尋求中醫治療,以中藥調理體質及針灸來舒緩經痛。在眾多的求診中,大多數女性對於如何舒緩經痛均沒有正確的認識,往往到最後疼痛難耐或是擔心往後受孕的疑慮才求醫。中醫認為經痛是可以舒緩,且更重要是可以從導致經痛的症狀中找出潛藏身體內部的根源問題。


繼發性經痛則與婦科疾病相關,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或盆腔炎等。這類經痛的疼痛程度往往隨時間加重,且可能伴隨其他症狀,如經血量異常或非經期出血。中醫在診斷繼發性經痛時,會結合西醫檢查結果,從整體調理入手,針對病因進行治療。例如,對於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中醫會以活血化瘀、散結消癥為治療原則,配合針灸與中藥,逐步改善症狀。

中醫如何診斷經痛類型

中醫診斷經痛時,首先會通過詳細的問診了解患者的疼痛特點、月經周期及伴隨症狀。例如,氣滯型經痛多表現為脹痛,疼痛部位不固定;血瘀型則以刺痛為主,經血中常見血塊;寒凝型經痛則喜溫惡寒,熱敷後疼痛減輕。此外,中醫師還會觀察患者的舌象與脈象,進一步辨別體質。舌質紫暗或有瘀斑多提示血瘀,脈弦緊則常見於氣滯或寒凝。

對於懷疑有繼發性經痛的患者,中醫會建議結合西醫的超聲波或內分泌檢查,以明確病因。這種中西醫結合的診斷方式,不僅能準確判斷經痛類型,還能為後續治療提供科學依據。例如,一位長期經痛的患者通過中醫辨證發現舌下靜脈曲張明顯,配合西醫檢查確診為輕度子宮腺肌症,中醫隨即制定活血化瘀兼顧補腎的治療方案,效果顯著。

中藥調理經痛的具體方法

中藥是治療經痛的核心手段之一,根據不同證型選方用藥。氣滯型常用柴胡疏肝散加減,以疏肝理氣;血瘀型則選用少腹逐瘀湯,幫助化瘀止痛;對於氣血虛弱型,歸脾湯或八珍湯是常用方劑。臨床上,許多患者的證型可能互相夾雜,因此中醫師會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調整藥方。

以一位28歲的辦公室職員為例,她長期經痛且伴有明顯血塊,經中醫辨證為氣滯血瘀兼寒凝。醫師開具的藥方包括當歸、川芎、香附等活血理氣藥物,同時加入艾葉、肉桂溫經散寒。經過三個月經周期的調理,患者疼痛減輕超過70%,血塊也明顯減少。這類案例說明,中藥調理需堅持一段時間,才能從根本上改善體質,而非僅僅緩解當月症狀。

常用中藥方劑對照表

證型 代表方劑 主要藥材 適用症狀
氣滯型 柴胡疏肝散 柴胡、香附、川芎 經前乳房脹痛、情緒煩躁
血瘀型 少腹逐瘀湯 當歸、赤芍、五靈脂 經血暗紫、血塊多
寒凝型 溫經湯 吳茱萸、桂枝、生薑 喜溫怕冷、經期腹瀉

針灸在經痛治療中的應用

針灸是中醫治療經痛的另一重要手段,通過刺激特定穴位調節氣血運行。常用穴位包括關元、三陰交、子宮穴等。關元穴位於臍下三寸,是調理婦科疾病的重要穴位;三陰交則在內踝尖上三寸,為肝、脾、腎三經交會之處,對改善盆腔血液循環效果顯著。臨床研究表明,針灸能有效降低前列腺素水平,從而減輕子宮痙攣。

對於急性劇烈經痛,針灸可快速緩解症狀。一位22歲的大學生每次經期都需服用強效止痛藥,在接受針灸治療後,醫師在其合谷、太衝等穴位施針,配合電針刺激,15分鐘後疼痛明顯減輕。

日常調理與預防措施

除了專業治療,日常生活中的調理對改善經痛同樣重要。經期前一周開始,應避免生冷食物,如冰品、生魚片等,以免加重寒凝血瘀。適量運動如瑜伽、散步能促進氣血流通,但需避免劇烈運動或游泳。情緒管理也很關鍵,長期壓力會導致肝氣鬱結,進而加重經痛。可以嘗試冥想或深呼吸練習來放鬆身心。

飲食方面,不同體質需區別調理。血虛者可多吃紅棗、枸杞、動物肝臟;寒凝體質適合生薑、肉桂等溫性食材;氣滯型則可飲用玫瑰花茶或陳皮茶。以下是一些實用的經痛調理食譜:

  • 薑棗紅糖水:生薑3片、紅棗5顆、紅糖適量,煮沸後飲用,適合寒凝型經痛。
  • 當歸雞湯:當歸10克、枸杞15克、烏雞半隻,燉煮2小時,適合血虛患者。
  • 山楂紅糖飲:山楂乾15克、紅糖適量,沖泡代茶,有助於化瘀止痛。

中醫調理經痛的時間與效果

許多患者關心「中醫調理經痛要多久」才能見效。實際上,這取決於經痛類型、體質狀況及治療配合度。一般來說,原發性經痛調理約需3-6個月經周期,而繼發性經痛可能需6個月到1年不等。治療初期,疼痛程度和持續時間會先改善,隨後月經周期、經血量等也會逐漸恢復正常。

一位35歲的繼發性經痛患者,因中度子宮內膜異位症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前三個月以活血化瘀中藥為主,配合每周一次針灸,疼痛指數從8分降至5分;半年後經西醫複查,異位病灶明顯縮小,疼痛僅剩2分。這說明中醫調理需要耐心,但效果是逐步累積的。患者應定期回診,讓醫師根據治療進展調整方案。

嚴重經痛的應急處理

當遭遇劇烈經痛時,可採取以下應急措施:熱敷下腹部,溫度以40-45℃為宜,持續15-20分鐘;按壓三陰交穴(內踝尖上三寸),以酸脹感為度;飲用溫熱的薑糖水幫助放鬆子宮肌肉。若疼痛伴隨發熱、大量出血或暈厥,應立即就醫,排除其他急症可能。

對於長期嚴重經痛的患者,中醫可能會建議配合耳穴貼壓作為輔助治療。耳廓上的子宮、內分泌、神門等穴位貼敷王不留行籽,每日按壓3-5次,能持續刺激穴位,減輕疼痛。這種方法尤其適合對針灸恐懼或時間不便的患者。

中醫調經的科學依據與療效

關於「中醫調經有用嗎」的疑問,現代研究提供了不少證據。臨床試驗顯示,中藥複方如桂枝茯苓丸能顯著降低經痛患者的VAS評分,其機制與調節前列腺素代謝、改善子宮微循環有關。針灸則被WHO推薦為治療原發性痛經的有效方法,其止痛效果與布洛芬相當,但副作用更少。

從中醫理論看,調經不僅是止痛,更是整體體質的調整。許多患者在經痛改善的同時,伴隨的失眠、便秘或情緒問題也得到緩解。這種整體觀正是中醫治療的特色與優勢。當然,治療效果因人而異,建議患者在專業中醫師指導下制定個性化方案,並保持規律的治療周期。

經痛的種類

經痛可分為兩種,分別是繼發性經痛和原發性經痛。

原發性經痛是可以舒緩的。簡單來說這類經痛即非病理性的痛症,痛症通常維持在月經來前或後幾天內,還可能伴隨嘔心、疲倦或腹脹等症狀。此類經痛是可以舒緩的,而其痛症多數維持在青春期至孕前,產後坐好月子就有機會不再出現。


另一方面,因器質性病變如子宮肌瘤、朱古力瘤、卵巢囊腫等病理性因素引起的經痛則為繼發性經痛。這種經痛較難舒緩且持續疼痛的時間較長,痛症越發嚴重。由於患上繼發性經痛的女性很大機會不孕,因此如希望舒緩此類型經痛的女性必須找出病因,並應針對病因進行治療。中醫與西醫在對舒緩經痛的診症中同樣先診斷患者屬於哪一類型的經痛後,方可作出最適切的舒緩或治療經痛的方案。


藉求醫舒緩經痛才發現原來患病

在最近一個治療個案中,一位年輕未婚患者素有經痛,但於近半年間忽然痛經明顯加重,隨量多血塊增加,在經期時亦出現下腹墜脹的情況。由於患者疼痛感愈發難忍,逐求助中醫望舒緩經痛。經辨症後,懷疑患者有器質性病變的可能,故中醫在為患者舒緩經痛的同時要求患者往西醫檢查,終診斷為子宮內膜異位症(俗稱朱古力瘤),西醫檢查超聲波顯示見右卵巢有約2厘米大的囊腫。患者向中醫覆診時坦言:本來找中醫是幫助舒緩經痛,沒想到醫師立刻為我辨證原來是有病!


中醫對痛經的觀點

中醫臨床總結導致經痛的原因主要是氣滯、血虛、寒凝、血瘀,因此中醫在舒緩經痛診症中是對體質作出治療,必須辨證論治因人施治,而非單單舒緩止痛。經痛的原因也有可能不只是子宮問題,而是五臟氣血或肝氣鬱結等問題,因此問診時必定會詳細查問患者疼痛的情況,也會同時了解是否情緒壓力所造成。


中醫如何治療或舒緩經痛?

一般中醫除了使用藥物舒緩經痛,也會使用針灸進行治療。如前文中提及的患者,在得悉確診子宮內膜異位症後,中醫為其進行中藥及針灸治療來舒緩經痛,治療中以活血化瘀、消癥散結為主。經後用藥以促進盆腔血液循環,有助瘤體的吸收及子宮的修復,而經前用藥則以助瘀血排出,舒緩止經痛為主。經過6個月的中藥及針灸治療後,其月經痛楚顯著舒緩,在最後一次西醫覆診時超聲波未見明顯異常。


日常飲食調養

其實只要注意日常飲食也可以舒緩經痛。在經前3至5天內應以清淡飲食為主,避免生冷和刺激性食物。此外,為舒緩經痛不適症狀,亦可因應不同體質或情況作出飲食調整,例如氣體虛弱或血氣不足者,建議多吃補血益氣及補肝腎的食物,例如波菜、牛肉或雞蛋等。


中醫建議如已了解經痛原因,舒緩的方法可按其體質進行相應的飲食和生活調整幫助舒緩經痛:


【氣滯】

經前可適量飲用玫瑰花茶有助舒緩來經後痛症或不適。


【血虛】

可喝滴雞精以及吃鐵質豐富的食物,如牛肉、豬肝等。


【寒凝】

可常熱敷腰部和腹部,泡泡腳,經常飲用紅糖薑茶改善體質從而舒緩經痛。


【血瘀】

平時盡量避免生冷食物,應加強運動,增加腹腔的血液循環。


臨床上大多會出現證型互相夾雜的情況,若要自我判斷,只需區分實證和虛證,若是有血塊、疼痛較劇烈多屬實證,若是月經色淡、量少隱隱作痛的則多屬虛證。血虛證的可服用四物湯,實證的人則可在四物湯的基礎上加桃仁、紅花力加強活血化瘀的功效。


調養生活習慣

除了在經痛期作舒緩治療外,情緒也會加重痛經,舒緩緊張心情,保持精神愉快,經血才會流暢。適量的運動可以減少壓力,促進子宮血液循環。手腳冰冷者可於睡前用42度左右的熱水泡泡腳,除了可幫助睡眠也可以改善體質。對於舒緩經痛也很重要。


立即預約

關注我們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