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女士於洗澡時摸到胸部有硬塊,當下必然是憂心自己是否罹患乳癌。的確,乳癌是本港乃至全球女性的「頭號生命威脅」,本港女性中乳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於過去十年均呈逐漸上升趨勢1,這也難怪女士們一旦察覺到乳房有異樣,就會聯想到癌症!但其實,乳房出現硬塊,並不一定是乳癌,也可能是患上乳腺炎的症狀。
談到乳腺炎,很多人都以為這只會發生在產後哺餵母乳的婦女身上。然而,這卻是一大醫學謬誤,因為即便是未曾懷孕的婦女,也有可能罹患乳腺炎,這就是病理上所指的非哺乳期乳腺炎。
所謂非哺乳期乳腺炎是指女性在非哺乳期因乳管阻塞而感到乳房腫脹、隱痛,或出現結節,是一種非細菌性,有自限與自癒過程的炎症表現。然而,亦有部份患者因病情反覆難癒,或是因誤診而耽誤治療,以致乳房紅腫不消,難潰難腐,或潰久難斂,胸部皮下脂肪以至皮膚因而壞死,對患者的身心造成嚴重傷害。由於此症的病程通常較長,可達幾個月至幾年不等,也被稱為慢性乳腺炎。
然而,發生在懷孕期或哺乳期婦女身上的乳腺炎(即哺乳期乳腺炎)就剛好相反,因此症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經由乳管的開口,或是嬰兒在吸奶時造成乳頭破皮,細菌由乳頭的小裂傷進入乳房組織,造成乳腺的發炎、膿瘍。主要臨床表現為乳房局部結塊、紅腫熱痛,並伴有全身發熱、小腿結節性紅斑、關節痛等症狀。其特點是起病比較急,一旦膿瘍破裂流出膿液後,瘡口收斂亦較快,只需約七至十天治療便可治癒,因病程快又短,故又被稱為急性乳腺炎。
到底為何非哺乳期也會罹患乳腺炎?從西醫角度來看,此症大多與內分泌失調、免疫功能紊亂有關。但從中醫角度分析,這不僅與免疫功能紊亂引起的荷爾蒙失調有關,更與患者的體質及其病因有著很密切的關係。
中醫將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發病機理詳細分為以下七大成因:
- 先天性乳頭凹陷:大多數乳頭凹陷是先天遺傳造成的。由於凹陷的乳頭可積存污垢或油脂,容易造成感染發炎。
- 外感病:由感冒引起的風熱邪毒入侵乳房,導致乳絡閉阻不暢,氣滯血瘀,積久化熱,熱盛肉腐而成膿,造成乳房組織發炎。
- 乳房外傷:乳房受到外力撞擊,或是因穿上過緊的胸圍壓迫胸部,致使乳絡閉阻不暢,瘀血在局部凝聚,鬱久而化熱,熱盛肉腐而成膿,進而引起炎症。
- 內傷(肝鬱氣滯):中醫認為女子乳頭屬肝,乳房屬胃,現今女士工作生活壓力較大,精神緊張、心情不暢、情志抑鬱,即中醫所說的肝鬱氣滯,鬱久化熱,或會導致膿腫形成。
- 內傷(氣滯痰凝):由於肝氣不舒,影響脾的運化功能,導致痰濁中阻,也會容易形成膿腫。
- 內傷(痰熱壅滯):因飲食不節,吃過多辛辣、煎炸食物,往往導致痰熱壅滯的痰濕體質,亦會較易形成膿腫。
- 內傷(氣血不暢):長期久坐或缺乏運動,都會影響陽氣不足,氣血運行不暢,以致氣滯、血瘀、痰凝互結阻塞乳絡,若乳絡不通,亦會形成膿腫。
總括而言,非哺乳期乳腺炎可發生於青春期後任何年齡的女性,大多在非哺乳期、非妊娠期發病,並以單側乳房發病最為常見,但亦有少部份患者雙側乳房先後發病。此症進展緩慢,病程較長,甚至可長達數月至數年,從發病至痊癒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一、溢液期
乳頭溢液是此症的早期表現,也可能是少數患者的唯一表現。多為間歇性、自發性,並可持續較長時間。溢液呈水樣、乳汁樣、漿液性、膿血性或血性。量或多或少,輸乳孔多有白色粉刺樣或油脂樣分泌物,並帶有臭味。少量、間斷的乳頭溢液往往易被患者忽視。
二、腫塊期
常見的臨床表徵是乳房突然感到局部刺痛或脹痛,並出現腫塊。腫塊可位於乳暈部位,或某一、甚至某幾個區域。腫塊大小由數釐米至10釐米以上不等,形狀不規則,質地堅硬,表面可呈結節樣,邊界不清,無包膜,常與皮膚粘連,但無胸壁固定,推之可移。繼則腫塊局部可出現紅腫熱痛,範圍擴大,疼痛明顯,乳房皮膚水腫,呈橘皮樣變。若炎症得不到控制,則形成膿腫,或伴有同側腋窩淋巴結腫大、壓痛,或甚至出現全身性反應,例如發熱、小腿結節性紅斑、周身關節疼痛等。然而,亦有部份患者一直以乳房腫塊為主訴,持續時間長達數年,卻未有明顯的紅腫表現。
三、膿腫期
乳房腫塊軟化後形成膿腫,膿腫破潰後流出的膿液中常夾雜有粉刺樣或脂質樣物質。膿腫可以是一個或數個,多見於乳暈下,情況嚴重的話,甚至會影響乳房後間隙,先後化膿潰破又暫時癒合,常反覆發作。
四、瘺管期
膿腫潰破或切開後常形成與輸乳孔相通的瘺管,潰口經久不癒。數目一個或數個不等,位於乳暈或乳房部位。周圍膚色暗紅,或呈濕疹樣變。若反覆潰破後逐漸形成瘢痕,局部組織將變得堅硬不平,乳頭凹陷情況亦會更加明顯。若膿瘍反覆發作,更會形成複雜性瘺管。
西醫治療非哺乳期乳腺炎主要以抗生素、類固醇或手術為主。然而,由於此症並非細菌感染引起,故抗生素對本病療效有限;而類固醇雖可抑制病情進展,但副作用亦較大,且停藥後容易復發;另手術治療(不論是腫塊切除還是乳腺區段切除)也有復發的可能,除非是全乳切除,可是其創傷性太大。故此,有不少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在接受抗生素或類固醇治療後,也會尋求中醫治療,透過內服中藥、外敷膏藥、針灸或火針放膿等方式,多管齊下,以達致整體調理、扶正固本的效果,有效地解決病灶根源,杜絕復發機會。
一如上文所述,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病因與個人體質息息相關。從中醫角度來看,氣滯、血瘀、痰濕體質的婦女罹患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概率相對地較高,故此,中醫治療時也會針對患者的體質,對症下藥,提升療效:
- 氣滯體質:常用疏肝理氣的中藥,例如:柴胡、香附、鬱金、青皮、橘核、佛手柑、八月札、素馨花、玫瑰花、月季花等。
- 血瘀體質:常用活血化瘀的中藥,例如:三棱、莪術、川芎、丹參、王不留行、皂角刺、桃仁、紅花、澤蘭等。
- 痰濕體質:常用化痰散結、健脾祛濕的中藥,例如:山慈菇、貓爪草、漏蘆、瓜蔞、白朮、茯苓、山藥、焦三仙、路路通等。
中醫也會因應患者病情,配合針灸治療。如雙手的合谷穴及雙腳的太沖穴,統稱為「四關」,可以起到平肝陽、調氣血、通經絡的作用。針刺四關可以使氣血更順暢地流動,避免淤積的情況;也會於屋翳穴施針,它是胃經經氣的一道「防禦屏障」,能有效疏通經氣,讓鬱結的經氣得以消散,緩解氣滯血瘀;同時亦會因應個別病情,在乳根穴、少澤穴、膻中穴施針,理氣通絡,疏通乳絡,行氣活血。另外也可以針對腫塊的位置進行圍刺或火針治療,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化痰散結的功效。
其實要預防及改善乳腺炎,也可以從生活與飲食兩方面著手,例如:應穿著尺寸合適、彈性及透氣性較好的內衣,特別是在乳房脹痛或出現膿瘍時避免穿著有鋼圈的內衣;定期運動也可幫助身體保持氣血暢通,從而降低乳房疾病的發生率;飲食調整和遠離刺激性食物亦有助於改善慢性發炎問題,宜吃清淡有營養的食物,並忌吃生冷、辛辣、煎炸、肥膩的食物,熱帶水果如榴蓮、芒果、荔枝等也要少吃。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其實女士在青春期、育齡期、絕經期和老年期,各個生理時期均可能罹患乳腺炎,即使妳從未餵哺母乳,甚至未曾生育,也有機會出現上述乳腺炎的徵兆。如發現懷疑乳腺炎的症狀,不必過於恐慌,建議先通過病理學的相關檢查確定是否惡性腫瘤,再尋求中西醫的治療吧!
1資料來源: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衞生署及政府統計處。